自7月14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来,煤炭脱困组合拳连续发力。
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后,预计有关部门同样可能会将税率定在5%-10%,绝大多数地区可能会执行5%左右的税率。受经济增长放缓、经济结构调整、节能减排、环境治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短期内煤炭需求疲软态势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变。
假设煤炭资源税改革后税率定为5%,按照目前大同地区5500大卡动力煤坑口不含税价大约每吨300元测算,改革后的资源税税额为15元,与改革前相比,改革后吨煤资源税税额将增加11.8元。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改革的方向是早已明确。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,煤炭市场明显供大于求,成了买方市场,煤炭企业不一定能够轻易将新增税负转嫁出去。这说明资源税改革促使煤市探底,煤炭市场重新趋于平衡,但由于煤炭产能过剩,市场需求疲软,这种平衡非常脆弱,煤企只能将部分新增税负转嫁出去,自己还需要消化一部分。近日,煤炭资源税改革再度引发媒体和业内热议,在呼唤多年之后,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终于落地。
笔者认为,资源税改革后煤炭企业转移新增税负存在三种可能:一是完全不能转移出去,只能企业自己消化。2011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》修改后,有关部门率先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税改为了从价计征,税率均为5%-10%,煤炭等其他资源仍然按照从量计征。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,我国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着实让人担忧。
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(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)统计,美国2012年太阳能光伏发电量为350万兆瓦时。编者按:煤炭企业的亏损情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,今年下半年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重拳帮助煤炭企业脱困,可谓历史少有。美国是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,但是,EIA发布《2012年能源展望报告》称,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,煤炭消费比重已缩至32%。现在,我国煤炭行业仍然属于技术落后的产业,技术人才的缺失致使行业发展长期落后,生产方式的变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随着全球天然气、核能、可再生能源的崛起,新能源最终会替代化石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。而重拳之下,煤企要想真正走出困境,还得对大形势、对自身有更清晰的认识。
比如,井下填充开采技术,这是煤炭开采革命的方向,山东能源的填充开采技术屡获国家奖励。但是,一旦我国能源技术革命成功,去煤化的声音绝对不再紧紧停留在口头上。虚胖的身体应加强锻炼财富中文网今年发布的世界500强名单中,有11家煤企上榜。当然,这与对企业不太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关,但是,面对这种形势,煤炭企业是否考虑到了利润才是一个企业强身健体所必需的营养?如今,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之后,煤炭企业是否在树立起利润为王的意识?另外,据知情人透露,国资委正在研究对央企的考核指标优化,利润考核、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将是年度四个考核指标当中的重要两项。
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聂锐曾表示,煤炭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动摇,但今天不可动摇,那么未来20年、30年、100年,大家还会这样一个明确的共识吗?。EIA分析师表示,美国煤炭行业逐步没落,未来将逐渐淡出能源市场。排在最后一位的开滦集团,也以31.062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在第394位。国有煤企作为国企的组成部分,转变考核方法、加大对盈利能力的考核也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。
虽然山东充填开采的煤炭企业享受着当地政府的奖励,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,但是,成本过高的投入某个项目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有的行为。按照同等热值折算价格,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的比价约为1:9.44 :3.45,相当于同等热值的煤炭价格不足汽柴油价格的1/9,也不到天然气价格的1/3。
自大的内心应树危机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生产的620亿吨煤炭流向了祖国各地,2013年,我国煤炭产量36.8亿吨,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5%,可以说,煤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营业收入上百亿美元,亏损额上亿美元,我国煤企大而不强的虚胖症状已经非常明显。
煤炭能源霸主的地位已经出现动摇的迹象。但是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,煤炭产生的污染问题逐渐被人们认识到,降低煤炭消费比重,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已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发展方向。先进国家削弱煤炭消费之路已经走得很远。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还需要多少年?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不然,清费工作会被无限止地拖下去,形成税费共收的恶劣局面。众所周知,在经历了几年的疯狂上涨、煤炭企业普遍富得冒油之后,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,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锐减,导致煤炭价格大幅下跌,煤炭企业普遍陷入了困境。
因为,这些年来,凡是涉及清费立税或清费转税的项目,没有一个不是立税跑得快、清费跑得慢的。显然,这也是不可行的。
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做保证,要想让煤炭市场恢复生气,难度是相当大的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,煤炭价格始终处于下跌和低迷状态,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,也是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隐患的。
改革就是利益的再调整,尤其对政府来说,更要有开明和开放的心态,要勇于舍弃一些自身的利益,多让企业和居民得益。物流成本大,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很难逾越、却又必须逾越的难关。
因为,按照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,以及目前地方对经济增长的需要,是不可能主动将生产降下来的,也是没有能力让煤炭企业减少开采量的。更主要的,目前煤炭市场的价格,与煤炭企业的实际成本之间,也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。而煤炭行业,更是受物流成本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。对煤炭企业的清费立税,说到底,也是一次理顺政府与企业、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行为,市场能否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,很大程度上,也可以从此项工作中得到验证。
尤其是山西省,更是爆发了少有的官场地震,被煤炭严重污染的政商关系也在这一轮价格大跌中,彻底暴露。只要旨同没有清完,或清得不彻底、不干净,税就不能立、不能收。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决定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,推进清费立税、减轻企业负担。山西、陕西等煤炭大省,也因此陷入了多种困境之中。
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严格按照改革的要求、按照简政放权的目标、按照减轻企业负担的思路去做,将不合理的费全部清掉,将税收确定在一个合理的标准上,那么,不仅会失去企业的信任,也会失去中央的信任,使中央没有办法给地方放权。同时,将这项任务交给了省级政府,由省级政府在规定范围内确定。
但是,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,煤炭市场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回暖的。也正因为如此,企业对清费立税等也是信任度越来越低,所抱希望越来越小。即便清费工作能够做在前,且做得比较干净彻底,也必须立个规矩,就是税要立得规范合理,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,而不是将失去的费全部合在一起,变成一个综合的税。按照国务院部署,从今年12月1日起,在全国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,税率由省级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确定。
国务院决定,要在推进资源税改革的同时,加快清费立税工作,以此来减轻煤炭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。在煤炭价格较高时,这样的成本还能勉强承受。
但愿地方政府能够从大局出发,从改革的高度出发,将这项工作做好、做出实实在在的成效。关键在于,这些形形色色的收费,恰恰是各地政府所制定和出台的。
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,就是省级政府出台的。按理,这是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,将费清掉、将税调整。